有谁能想到,东亚杯的开场哨还没吹热,中国男足的心思就已经凉了半截?
你说期不期待这场首秀,其实还挺复杂。
一方面,球迷每年习惯性地寄点希望——没准能整点新花样?
但现实啪地一巴掌:比赛才刚过八分钟,李东炅一个远射,破门!
那球砸进球门那刻,我估计许多粉丝的心也跟着跳了起来,同时,更多人可能摆了个苦瓜脸,“又来了”这三个字在脑海里兜兜转转。
说真的,面对韩国队,中国这场踢得像丢了魂,后防漏洞百出,前锋带球也软趴趴,完全没了血性。
韩国2队都能轻松控场,几回合下来直接按住了中国男足的头,想怎么踢就怎么踢,感觉都快变成表演赛了。
其实,开始还想安慰自己:是不是有隐情,对面阵容强大?
可转头一查资料,韩国是纯2队阵容,说白了连“全家桶”都没上,要是主力都在场,鬼知道会被刷成什么分。
咱中国足球,真的只剩下“希望下次能进步”这种自我暗示了吗?
这场球踢成什么样,先捋一捋画面。
开场没几分钟,后防送礼。
人家李东炅在禁区外晃了晃,随手远射,敲门如探囊取物。
球迷一阵哀嚎,主教练可能面如死灰,连“怒其不争”都懒得演。
20分钟左右,韩国队一个斜传,朱辰杰冒顶,周敏圭头球直接洞穿球门——场面那个冷清,简直只有风声。
这时候,坐在电视机前的你,应该跟我一样,内心只剩下走流程的麻木:0比2,才二十分钟,这比赛还怎么玩?
中国队没进攻吗?
其实,他们也不是死守,有控球,有推进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:威胁几乎为零,基本就等着韩国人下脚。
上半场临近尾声,中国球员脚下如踩棉花,不时失误连连。
转到下半场,气氛肉眼可见地松懈了。
韩国自己也觉得领先稳妥,攻势有所减缓,观众都以为可能要平淡收场。
没想到第57分钟,又是一轮角球混战,金朱晟补射一脚,比分拉到了3比0。
怎么说呢,都不用算概率了,这种局面除非“天降奇兵”,否则中国队翻盘一点希望都没。
真正的压抑感,不只来自大比分落后。
更刺痛人的是,对方还是“半主力”,踢得却像下饺子一样松弛,而中国队呢,连一脚像样的射门都数不出几个。
这样的比赛,你让国足球迷怎么去幻想?怎么去咬牙坚持熬夜看球?
其实,很多人不是没见识过0比3、0比4。
但丢球的方式更让人恼火。
你说是对手实力绝对碾压吗?
并没有,起码从韩国临场表现来看,他们处理球的精度、跑动的默契,没用出多花哨的打法。
反观国足,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自家后场的基本功:出球犹豫、盯防走神、冒顶低级失误、断球失误。
甚至有时候觉得,这不是东亚杯,简直像青训队友谊赛。
说到底,足球就是这么个现实,大比分失败背后,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。
你看整体节奏,韩国的球员有想象力、有执行力。
中国队这边更多是“找不到北”,传球基本靠蒙,短传长传都不太靠谱,连中场自信发动都很难见到。
赛后不少人分析,归根结底,是体系和“足球人口”差距悬殊。
但这些宏大背景,球迷其实早就听烦了。
每回溃败之后,总有人出来总结发言:要送更多球员去“留洋”,要提升青训,要多学人家K联赛的职业管理。
话说起来很轻巧,可几轮国际赛事下来,你会发现送出去的球员也不是一下子焕然一新。
中超的整体水平这两年不进反退,那些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大牌外援,基本走的走,留的留,留下来的球员薪水与动力已和巅峰期完全没法比。
再看看韩国人家的K联赛,虽然不是顶级豪门,也年年卖走球员去欧洲,大部分人适应得不错。
反观我们,留洋球员寥寥无几。
就拿本场比赛来说,韩国一帮正副主力,踢得飘逸自然。
中国队球员,很多人长期混迹中超,真正能闯荡欧洲、体验高强度的那么一两个人,可惜国家队磨合起来依然无力回天。
有的人甚至不禁调侃,我们的世界杯记忆距离越来越远,似乎每一代人都只能在“下一个黄金十年”中自我麻醉。
搞笑的是,每次大赛前,新闻总喜欢给球迷来点“国足专属希望套餐”:小组有机会?阵容洗牌?新老交替?就差“逆袭”两个字。
但比赛一踢开,现实啪啪打脸,3比0这么冷静的比分后面,其实是一个行业生态和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溃败。
而这种溃败,可能不是换个教练、调整个战术就能轻易迎刃而解的。
无论是金元足球浪潮退了,还是整体养成体系落后,这届男足的表现,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体系问题的“缩影像”。
细想下去,中国足球这面镜子,照见的不仅仅是绿茵场上的一场大败。
更扎心的是,这种水平的差距已经成了习惯——甚至,大家阅历多了,看到三球落后都能平静泡杯枸杞茶,顺便刷下新浪热搜看看还有谁吐槽。
这种疲惫与失落,像极了网上的“脱粉名场面”:热情用完,剩一缕理智,不愿再为情怀买单。
每场大赛失利后,总是有一大波评论区高手现身说法,说什么“我们至少踢出精神”“还有希望”“过程重要”,但真正沉下心去看数据、看跑动、看临场决策,恐怕才不会轻易自嗨。
说句难听的,在东亚杯这种并非世界顶级的舞台都踢得这么挣扎,设想一下遇到欧洲球队、南美劲旅会发生什么?
要说教练水平?
新老教练换了好几茬,无非战术板上的纸上谈兵,到了实战还得拼球员的临场反应和基本功。
关于送球员出去闯荡这事,理论上没错,可现实情况是,中国球员除了个别天赋异禀的,留洋之路总是坎坷。
一方面语言文化隔阂,适应难度大,另一方面人家欧洲俱乐部也不是做慈善,真有货才给机会。
回头一琢磨,目前国内青少年踢球的孩子少得可怜,足球氛围远不像日韩普及。
不然怎么每次一丢球媒体就开始复读机式讨论“青训体系”?说白了,问题根子在底层土壤。
真要出成绩,需要持续几十年的投入和改变,不是打一剂强心针就能灵了。
你问这种局面还有啥解法?
其实答案早就在一遍遍的喧哗和争论中见怪不怪了。
先别谈世界杯,中国足球能否摆脱温吞水状态,让每个球员真正拼起来,相互成就,而不是只关注高薪和所谓“走过场”,才是关键所在。
否则,哪怕真有个别人闯荡欧洲,又能改变多少全队实力?
这场0比3的失利,不仅仅是比分的事,它像一根针,扎破了那些年复一年靠鸡汤和愿景构建的足球美梦。
如果中国足球还只是嘴上说说“将来会更好”,却没有日复一日的苦练与淘汰,恐怕下一场遇到谁都可能走老路。
谁又能忍受每次的希望都被自己打脸?
说到底,每一场大赛的溃败,都是全行业的集体照。
你说,是不是这样?
对这场中韩东亚杯,你还有啥想说?你觉得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有新生,还是说,慢慢大家都成了看戏党,就图一乐?留言聊聊呗!
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倡导文明、健康的社会风气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。
倍享策略-炒股怎么配资-配资app下载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